
9月24日,在“2025智慧港口大會”上,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被授予“四星級智慧港口”。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9月24日,在中國港口協會召開的“2025智慧港口大會”上,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獲評“四星級智慧港口”。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也成為長江上游首家獲評該級別的專業集裝箱企業,標志著果園港“智慧港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兩年前該碼頭已拿下“四星級綠色港口”稱號,同樣成為長江上游地區首個獲評案例,實現了智慧與綠色“雙四星”領跑。
走進果園港碼頭,港區內堆滿了五顏六色的集裝箱。在距離碼頭約1公里的遠程操控室,場橋司機輕點鼠標,屏幕上的場橋吊臂精準移動,將數十噸重的集裝箱穩穩吊起。
同一時間,新能源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繁忙有序地行駛在碼頭作業區的主干道上。它們沿著北斗導航規劃的精準路線,穿梭于岸橋、堆場與箱區間,自動完成集裝箱從岸橋到堆場的“最后一公里”運輸,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卻始終保持高效有序的節奏。

果園港內行駛的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目前,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日均作業量已達240個標準箱,運營成本顯著低于人工駕駛的集裝箱卡車。”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實現了“厘米級”定位與全流程自動作業,并與智能車輛管理、遠控場橋高效聯動,形成“運輸—裝卸”全鏈路無人化作業模式,大幅提升港口運營效率。
眼前這一幕,正是果園港近年來深度推進“智慧港口”建設的生動實踐。
八大智慧場景重塑內河港口基因
當前,地處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聯結點上的果園港,正加速打造成為世界的“中轉站”。
2016年,果園港正式啟動智慧港口建設,聚焦“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推動傳統集裝箱碼頭向多式聯運樞紐港升級。如今,這里已落地數字化、自動化八大運營場景:集裝箱管理系統(TOS)、無紙化平臺、遠控場橋、無人集卡、智慧安防預警平臺、電子圍網、智能閘口、智能理貨。
“過去,1名司機只能操作1臺場橋。如今通過智能遠程操控系統,1名司機可以操控多臺場橋進行作業,每臺場橋日作業時長從18小時提升至24小時,大幅提升了人力資源利用率和設備利用率。”全國勞模、果園集裝箱公司操作部副部長胡萬琪見證了這一變革,“遠控場橋系統”的投用讓碼頭工人實現了從“碼頭藍領”向“港口白領”的轉型,“司機遠離了嘈雜的現場環境,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我們不做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采用智慧化手段進行創新,低成本解決內河港口智慧化轉型的痛點和難點。”果園集裝箱公司副總經理方亮道出智慧建設的核心邏輯。

工作人員在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遠控室操作吊裝集裝箱。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方亮介紹,通過整合港區監控、算法與應急響應功能,果園港搭建了智慧安防預警平臺,以全景實時視頻為實戰地圖,覆蓋作業場區、倉儲區、進出通道等關鍵區域。該平臺運用AI+AR技術,融合視頻、業務及物聯數據,在AR實景視頻中呈現各類信息,實現數據、時空、視頻全面關聯,讓管理人員“一張圖、一站式”掌握安全及生產態勢,提升管理效率。同時,集成大數據算法與視頻AI識別技術,自動識別隱患、實時預警,保障港區安全運營。
“無紙化平臺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作業模式。系統上線后,單證處理實現全流程電子化流轉,處理效率提升70%。”果園集裝箱公司信息部部長孫曉馳介紹:智能卡口實現稱量、識別、放行全流程自動化,單車通行時間從3—5分鐘縮至10秒內。以2022年果園港卡口進出車次和怠速油耗計算,每年可節約柴油約21萬升,價值165余萬元,還能減排二氧化碳約56.7萬千克,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來自民生國際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司機徐登華深有體會:“以前來港提貨,得抱著一堆紙質單證,穿梭于船公司、拖車公司、碼頭之間,來回蓋章、交單、排隊,碰上高峰,光辦手續就得一兩個小時,甚至一兩天。現在出發前,App上30秒內就能完成預約、下發任務、繳費等所有流程,到港后憑二維碼自動識別進閘,直接前往作業點,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在果園港智能控制中心,大數據屏幕實時呈現著船舶動態、貨物信息與設備狀態——港口集裝箱管理系統(TOS)持續采集機械運行數據,依托自主研發的智能算法,通過持續迭代運算,將精準高效的作業指令實時傳遞至前端設備。
激活港口“最強大腦”,正推動港口管理深層變革。據介紹,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引擎,TOS系統以“智能化調度+智慧化管理”雙輪驅動,通過智能運算推動資源配置的動態優化,構建起高效、精準、綠色的運營新生態,港口管理從傳統的“經驗判斷”全面轉向“數據驅動”。

繁忙的果園港。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建設“綠色港口”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隨著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吹響了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號角。2017年,果園港啟動了“綠色港口”建設,累計投入1.8億元環保資金,在發揮好“黃金水道”優勢的同時,堅守“守護一江碧水”的上游擔當,一系列創新實踐在港區陸續展開。
在散貨堆場區,高16米、長3500米的防風抑塵網如綠色長城般矗立。“每個網孔的開孔率和角度都經過精密計算,可減少80%以上的粉塵外溢。”技術負責人介紹。13公里長的封閉式皮帶機廊道內,礦石煤炭在除塵設施保護下“隱形”運輸,終結了“大風一起,粉塵漫天”的歷史。
江面上,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基于集裝箱建造的船舶污染物移動接收箱”正為靠港船舶服務。這個藍色“大鐵皮罐”集納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三種污染物接收功能,相較于原有固定式接收設施,平均排污時間縮短約60%。

果園港內的船舶污染物移動接收箱。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以前靠岸發電,柴油味嗆人,噪音震耳。”在長江行船10多年的船長劉兵回憶。如今果園港8套岸電裝置覆蓋所有泊位,船舶接上岸電后,即可關閉柴油發電機。統計顯示,自岸電使用至今已向船舶供電近100萬度,減少碳排放近1000噸。
“我們啟動智慧綠色轉型時,有人質疑內河港口是否需要這么高的技術標準。如今‘雙四星’的評定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同樣能在港口建設中開花結果。”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果園港的綠色智慧實踐已獲得行業高度認可。今年5月的評審中,專家組指出其在“高樁碼頭智能化改造”“船舶污染物智慧接收”等方面的創新具有行業引領價值。推動智慧綠色轉型,也牽引著港口物流的高質量發展——統計顯示,港口作業效率提升帶動貨物周轉速度加快15%,每年為企業降低物流成本超億元。
果園港從傳統碼頭到“智慧+綠色”雙四星級港口的蛻變,是重慶近年來將新發展理念融入物流大通道建設的又一生動案例。面向未來,果園港將持續推動智能化布局,優化算法與無人作業系統,推動全港區實現智慧化、無人化運營,致力于打造長江上游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內河樞紐港,為區域物流暢通提供堅實支撐。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