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推進,川渝兩地深化“一盤棋”思維,深入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共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協作機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形成了一批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成果。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答卷”上,川渝兩地堅持同題共答、同向發力。
2022年,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配合國家部委出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共同實施重點任務148項。兩省市相關單位召開生態環保工作推進會、座談會等120余次,各層面簽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131項。
兩地以川渝高竹新區為試點,共同建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會商。兩地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標準編制規范》,協同出臺水產養殖業、水泥工業等4項標準,同步推進工業爐窯、磚瓦工業等10項標準制修訂,不斷夯實川渝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保障。
兩地派駐生態環境紀檢監察組護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監督雙圈生態環境保護各項任務推進落實。簽訂川渝聯合督察協議,制定聯合執法年度工作要點和跨界流域水環境聯合執法工作方案,修訂執法裁量權統一標準,形成川渝聯合執法10項共識和12項措施,川渝毗鄰19個市、區全年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
川渝兩地共同呵護美麗藍天,協同開展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工作,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工作小組,聯合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五大行動。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保持在325天以上,四川15個重點城市在全國168個城市排名中全部進入前80位,藍天白云成為群眾抬眼即見的生活底色。
川渝兩地聚焦水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協同立法,設立聯合河長制辦公室,在瓊江、銅缽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5條重點跨界流域協同實施治理項目140余個,簽訂兩輪次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川渝兩地協同推進毗鄰區域土壤污染整治,制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并定期更新。四川完成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企業738家,嚴格實施優先監管地塊管理,納入毗鄰區域清單地塊449個。重慶強化農用地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推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級和用途分類管理,提供凈地1568畝。
2024年11月,在重慶市永川區召開的2024成渝地區八方協同共建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活動,集中展現了近年來成渝地區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果。當前,兩地正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備份中心,搭建川渝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平臺。
川渝聯合印發《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總體方案》,成功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推動區域內產業集約、集群發展。優化綠色金融創新手段,建立生態環保投融資項目儲備庫,落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流域綜合治理、節能環保產業等項目。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