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重慶市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聞發布會舉行。發布會上,重慶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嘉介紹,近期,重慶市與四川省簽署《長江流域川渝第二輪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同日,與貴州省簽署《烏江流域渝黔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是繼2024年6月與湖北省簽署《長江流域渝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以來,在橫向補償機制建設上的新突破,是一項具有標志性的成果,標志著重慶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長江干流全線貫通,嘉陵江、烏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蓋。

5月20日,重慶市全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聞發布會,在市新聞發布中心舉行。?記者?羅斌?攝/視覺重慶
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在不具有隸屬關系,但生態關系密切的地區之間,通過經濟手段讓生態保護方獲得補償,或讓生態破壞方支付補償的制度安排。
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旨在通過經濟手段充分調動流域上下游地區污染防治的積極性,形成流域系統化保護工作格局,全面推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長江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全國有6.3億人“同飲一江水”。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促進流域內各地區“共抓大保護”,這是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初衷所在。
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濱江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萬里長江橫貫重慶全境,長江重慶段流程691公里,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74條,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容量達300億立方米。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后一道生態屏障,既要發揮樞紐通道優勢助推高質量發展,更要肩負起水生態環境保護的上游責任。近年來,重慶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推動市內補償機制迭代更新。2018年,重慶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試行)》,推動市內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區縣的19條重要河流,就像梁灘河、璧南河,以及渝東北的大寧河、渝東南的大溪河等,都全面建立跨區縣的橫向補償機制。
對于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重慶既整體推進,也做到標準統一、形成閉環。結合保護治理成本和區縣支付能力等因素,設定全市統一的補償標準,對跨省河流,首創性提出由市級財政補位各流域首尾端,同等參與區縣之間的補償和受償,打通補償堵點,形成閉環鏈條。
例如,磨刀溪經重慶石柱縣流入湖北利川市,再回流入重慶萬州區,是石柱縣、萬州區的重要跨界河流。為了確保磨刀溪流域補償機制“不斷鏈”,流域保護“不缺位”,市級財政主動補位流域首尾端,補償石柱縣、萬州區1000萬元。
首輪改革以來,全市水生態環境明顯提升,各流域水質也持續向好,比如豐都、石柱境內的龍河流域,水質常年保持II類,處于持續優良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的補償不以無止境的提升為目的,而是應該激勵區縣保持好的水質。因此,重慶在2023年對補償機制進行優化,讓機制本身更“合身”、補償基準更“公允”,激勵約束更有效。
例如,不再參照上年水質升降進行補償,而是設定基準線,若水質優于基準線,上游區縣即可獲得下游區縣補償;若水質未達到基準線,則上游區縣補償下游區縣,解決區縣提升水質存在“天花板”的問題。
其次,推動跨省市補償機制拓面增效。2024年全面簽署渝鄂、渝黔、川渝補償協議,實現重慶與上下游省域間“補償機制全覆蓋”。同時,在評價指標方面,因地制宜選取水生態環境要素指標,提升補償機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例如,與貴州省簽署的烏江流域補償協議中,雙方統籌烏江流域“高水平保護”與貴州磷化工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總磷”作為核心補償指標,以總磷年均值0.05mg/L為限實施雙向補償。與四川省簽署的長江流域第二輪補償協議中,將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率、魚類多樣性等全面反映水生態環境的指標納入補償機制范圍,補償與受償不再依據水質“單科成績”,而是水生態“綜合得分”。
目前,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改革領域,重慶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率先實現市內補償機制全覆蓋;2021年與四川率先建立長江干流跨省補償機制;2024年率先實現和上下游省市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補償機制全覆蓋。
近年來,全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財政資金年均投入達到120億元左右,通過實施流域橫向補償,相關方累計支付補償資金7.7億元,不僅拓寬了水污染防治資金來源,更強化了“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補償”的責任意識,推動我市“治水”效能持續提升,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水質達到II類的比例逐年上升,全市74個國家考核的水環境質量監測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穩定在100%,高于國家考核目標2.7個百分點。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