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山縣竹賢鄉蜿蜒曲折的下莊天路

梁平區蟠龍唐家坡農村公路波形護欄
重慶,作為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于一體的超大山地城市,其農村地區的交通發展承載著特殊而重大的使命。
近年來,全市交通系統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農村公路發展的重要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交通運輸部的大力支持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將高質量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重慶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巴渝大地上奮力織就了全國前列、西部最密的農村公路網,讓一條條大道如玉帶般串聯起萬千巴渝和美鄉村。這些公路,不僅徹底改變了農村地區的面貌,更成為了承載百姓致富夢想、提升幸福指數、凝聚黨群民心的振興之路。
繪就通達四方的新圖景
高質量推進公路建設
重慶獨特而復雜的地形地貌,曾是農村地區公路發展的最大阻礙。高山林立、溝壑縱橫的自然條件,使得農村公路建設成為一項艱巨的挑戰。然而,巴渝兒女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與智慧,書寫了新時代的交通傳奇。
巫山下莊天路便是其中最感人的篇章。這條在懸崖絕壁上歷時七載、人工鑿就的8公里長的農村公路,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村民們改變命運的“生命通道”,徹底打破了村莊“與世隔絕”的狀態,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愚公移山的精神。
“十四五”以來,重慶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投資超過332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6萬公里。如今,全市村民小組通達率達到100%、通暢率也達到了97.6%,鄉鎮通三級公路的比例達到87.02%,路網密度達到203.5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這一系列數據背后,是“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現代化農村交通運輸網絡的全面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交通大動脈和毛細血管得以互聯互通,農村交通出行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為了持續推動農村公路的高質量建設,重慶創新推行“資金保障一盤棋”策略,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同時穩定市區兩級財政資金的保障力度。市級財政按照50%的比例承擔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補助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區縣的建養積極性。
構筑安全便捷的生命線
精細化提升公路養護
公路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初始的修建質量,更在于精心的養護與高效的管理。為此,重慶全面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市政府出臺了《重慶市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重慶市全面實施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方案》。目前,所有區縣均實現“路長制”全覆蓋,共設置了1.9萬名路長,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責任體系,確保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
在安全保障方面,重慶率先在全國實施了農村公路安防工程。補助標準從最初的4萬元/公里逐步提升至最高18萬元/公里。“十四五”以來,重慶累計投入50余億元,實施了2.62萬公里農村公路安防工程。此外,重慶還實施農村公路危橋改造320余座,危橋比例逐年降至0.5%,一二三類橋梁比例達到歷史最佳水平。這些舉措全面提升了農村公路安全水平,讓群眾走上了“放心路”。
為了進一步提升管理養護的智能化水平,依托“數字重慶”建設,通過數據實時共享,打通了跨部門、跨層級協作的堵點,構建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智管機制,實現公路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目前累計巡查公路42萬余次。這個智能化的管理系統,集多維信息于一體,形成了高效的風險閉環管理模式,實現了對農村公路的精準監測、預警和快速處置。
同時,重慶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出臺《重慶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重慶市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編制《重慶市美麗農村路建設指南》《重慶市小交通量農村公路設計通用圖》等技術體系,目前正在推動《重慶市農村公路條例》出臺,為建設美麗渝路謀篇布局。
鋪就一條條幸福路、致富路
多元化促進產業融合
農村公路的價值,已遠超其單純的交通功能,它已然成為連接城鄉、帶動產業、惠及民生的關鍵發展動脈。重慶積極推行“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模式,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巴渝百姓鋪就了一條條致富奔康的幸福路。
例如,涪陵區白武路將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森林花園和大木花谷等著名景點串聯成線,實現了生態建設、全域旅游、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發展,獲評2021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通過創新模式,重慶已建成一大批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有效激活區域資源,推動山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加速轉化,基本實現3A級旅游景區、市級重點工業園區通雙車道。截至目前,重慶11個區縣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3個區縣成功創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范縣,4個區縣入選全國“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案例。
同時,重慶持續開展“郵運通”建設,深化客貨郵融合發展,構建了集寄遞物流、農村電商、普惠金融等于一體的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最后一公里”,讓城鄉物資流通更加順暢高效。
此外,為促進就業和農民增收,我市指導區縣在農業農村交通基建領域推廣以工代賑項目909個,總投資約30.7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8萬個,帶動人均年增收超萬元,真正實現了交通建設與民生福祉的同頻共振。
解讀《農村公路條例》
法治護航鄉村路,振興發展再提速。7月16日,國務院公布《農村公路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定于9月15日起施行。作為農村公路領域的首部專門行政法規,旨在全面提升建設、管理、養護、運營水平,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交通保障。
一、總體思路與政策保障如何體現?
《條例》的制定,立足農村公路實際,旨在適應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它明確農村公路是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強調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堅持建設、管理、養護、運營并重。在政策保障上,明確縣級人民政府承擔農村公路發展主體責任,經費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并納入預算,同時將用地需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確保了要素供給。
二、路網質量、管理養護與安全保障有哪些新舉措?
《條例》聚焦提升農村公路的硬件和軟件水平。在路網質量方面,要求以提檔升級為重點,新建公路需符合技術等級,現有不達標路段應升級改造,并由國家層面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在管理養護方面,劃定建筑控制區、嚴治超限運輸、規范工程占用,并鼓勵設置電子監控、整治路域環境;養護則建立縣級政府責任制,鼓勵農村居民和專業單位參與。安全保障方面,通過日常巡查、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重點關注急彎陡坡等危險路段)、加強應急防災能力建設,并廣泛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全面提升安全水平。
三、如何發揮農村公路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方面的作用?
《條例》著力拓展農村公路服務功能,推動其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大局。它要求農村公路建設與國省道銜接協調,促進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同時,鼓勵地方政府推動農村公路與沿線的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等配套設施一體化建設,促進公路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此外,政策完善將加快農村貨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客運可持續運營,最終實現客運、貨運、郵政快遞的融合發展,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