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晨光里,南川區興隆鎮金花村白茶基地霧氣氤氳。茶樹間,管理員老陳正帶著工人們除草修枝。“你看這片山,5年前人走過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層灰’。”他指著滿山翠綠說,自從2020年南川區啟動水土治理以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變化是從修路和蓄水開始的。新建的機耕道、排水溝、蓄水池和整治一新的山坪塘,構成了完整的“水利神經網絡”。更讓老陳自豪的是,茶樹間套種的銀杏樹、桂花樹等水土保持林木已蔚然成林,“去年那場暴雨,要擱以前早成泥石流了。可現在,水被穩穩留在山里,茶樹一點沒受損。”
5年系統治理,讓興隆鎮43.67平方公里的土地重煥生機。如今,金花村白茶基地年產值超千萬元,像老陳這樣的當地農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采茶季每天能掙150元,一年下來多收入兩三萬。”他說。
近年來,南川區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33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成功培育了包括興隆金花白茶基地、河圖長坪茶葉基地、河圖虎頭辣椒基地、大觀中江茶葉基地、大觀梅花園水保科普園在內的5個各具特色的農文旅融合水保示范基地,這些基地規模化打造了茶葉、辣椒、藍莓等特色產業基地2.3萬畝,成為南川區靚麗的生態名片。
同樣感受到變化的,還有黎香湖水庫的運行管理員李國華。站在修復一新的灌渠旁,他翻出手機里的老照片對比:“以前渠頭水流嘩嘩,到渠尾就細如發絲。為搶水,村民沒少鬧矛盾。”
今年4月,南川區水利局啟動灌區節水改造,對54公里7條骨干渠系進行全面整治。李國華全程參與了施工監督:“我們用新工藝做防滲,優化了渠系布局。現在水流順暢了,再也不用為末端灌溉發愁了。”
數據顯示,改造后渠道滲漏率下降31.4%,畝均灌溉用水量從313立方米降至302立方米。更讓沿線農戶高興的是,灌區恢復灌溉面積0.4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38萬畝,這意味著灌溉水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塊農田。
水利改變的不只是田地,還有人的生活。在楠竹山鎮鍋廠村,水庫移民胡曉林正在智慧大棚里查看車厘子長勢。輕點手機,噴灌系統隨即啟動,水霧均勻灑向果樹。
“以前露天種植真是看天吃飯。”胡曉林感慨道,“開花怕雨,結果怕凍,高溫天還得半夜起來澆水。”去年在移民項目扶持下,基地建起智慧大棚,現在澆水施肥全靠手機操控。“去年霜凍,別家果子都裂了,我家的完好無損。”
區水土保持站站長劉芮緋介紹,近年來,南川區已實施3個重大治理項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33平方公里,培育了5個特色農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受益企業年均增收2000余萬元,帶動千余人就業,水土保持率提升1.34個百分點。
從貧瘠山坡披綠到渠水暢流,再到智慧種植,這些變化正悄然改變著南川農民的生活。站在修復后的灌渠邊,李國華望著潺潺流水說:“現在守著這汪清水,心里特別踏實。”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