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未來發展。在全球共識下,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戰略。重慶作為中國西部的樞紐城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改善,致力于建設美麗重慶,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市域范例。
為總結推廣先進經驗,《2024年度重慶市生態文明優秀傳播案例分析報告》精選十個優秀案例,涵蓋生態修復、綠色發展、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展現重慶實踐與市民行動。
今天,我們聚焦《重塑生態·巴南作為:“花溪河綜合整治”生態傳播分析》。
重塑生態·巴南作為“花溪河綜合整治”生態傳播分析
一、入選理由
巴南區以“治水、治產、治城”一體聯動為方針,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生態保護,將花溪河的治理與產業轉型、城市升級有機融合,打造出了“河道+產業+城市”綜合治理開發的河流整治樣板。這一項目不僅實現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的華麗轉身,更是交出了用綠水青山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生態修復與環境改善。花溪河曾因污染嚴重,水質一度達到劣五類,成為魚蝦絕跡的“黑臭水體”。通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花溪河的水質不斷改善,從黑臭難聞、魚蝦絕跡,到水清岸綠、鳥語花香,成功蛻變為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
治理模式協同推進。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采用“廠網河岸一體”的系統治理新模式,涵蓋水環境整治、水安全整治、水生態整治等多個方面。項目實施過程中,累計新改建排污管網140余公里,完成混錯節點改造150處,建成水質凈化站4座、再生水廠2座。
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花溪河通過修建濱河公園、濕地公園,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觀賞效果,花溪河周邊成為了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如今的花溪河流域推窗見綠、花草成茵、步道蜿蜒,高品質的宜居宜業之城正逐步形成,實現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的華麗轉身。

整治后的花溪河生態步道示范段。巴南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二、案例綜述
項目背景
花溪河全長66.3公里,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于巴南區南彭街道,流經6個鎮街,在李家沱匯入長江,流域面積268平方公里,約占巴南區總面積的14%、常住人口的50%、GDP的 60%,是巴南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近30年來,“母親河”經歷了從污染到治理的同時,也見證了從粗放產業到綠色與科技產業的變革?;ㄏ釉?016—2017年,原環保部來檢測水質的時候水質屬于黑臭水體,是劣V類水體。
項目成效
水質顯著提升
巴南制定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建成投運海棠污水處理廠、李家沱污水處理廠二期、三期項目,新改建南泉、界石、南彭等片區二三級管網130多公里;先后對流域內的1200多家涉及機加、食品等行業的“小微”企業進行分類整治,關停取締185家,規范整治893家,搬遷整合183家。實施北水南調工程,平均每天從境內的五布河、一品河調水15萬立方米,保障花溪河的生態流量和納污能力。
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
巴南區在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中,整治河道岸線19公里,完成16公里的水岸線生態修復和83.9萬平方米的坡地綠化提升。通過“濱河步道貫通+重要節點景觀打造”的方式,花溪河實現了四季有花有景的景觀效果。如今的花溪河流域推窗見綠、花草成茵、步道蜿蜒,已成為廣大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景象逐漸在花溪河重現。
污水處理能力增強
巴南區完善了地下管網,并建成了4座水質凈化站和2座再生水廠。其中,“兩廠四站”項目設計日處理污水量達9.5萬噸。南部新城再生水廠和公路物流基地再生水廠二期的設計日處理污水規模分別為4萬噸和2萬噸。而土橋、界石、大山村、宗申4座水質凈化站的設計日處理污水規模共計3.5萬噸。

生態修復后的花溪河長江入口濕地公園。新華社發,劉紀湄攝。
三、鏡鑒與遠眺
綠色傳播范式
全景洞察,傳播新維
巴南區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在傳播上注重內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通過教育宣傳、政策引導、公眾參與促進、榜樣作用發揮以及科技手段的運用,全面提升公眾環保意識。項目不僅在校園內普及生態環保知識,還通過媒體平臺播放公益廣告,提高社會關注度。同時,鼓勵公眾參與環保行動,如河流清理和植樹活動,拓寬參與渠道,讓群眾在環保決策中發聲。此外,項目還利用科技手段創新宣傳方式,打造生態文化活動品牌,如“生態環境宣傳周”,有效提升了項目的公眾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
多元深拓,互動新程
巴南區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在傳播渠道上采取多元化和互動性策略。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權威性報道,同時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實現精準傳播和互動交流,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此外,項目還運用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結合不同平臺特性,創新傳播方式,增強用戶的互動體驗,有效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
攜手共鳴,參與新篇
巴南區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在傳播過程中特別強調公眾參與和互動,通過舉辦科普講座、科學展覽和互動體驗活動,吸引公眾參與項目的實施,提升環保意識。同時,開展線上互動游戲和環保工作坊,讓公眾在參與中體驗環保生活,增強責任感和歸屬感。此外,項目還提供氣候變化教育課程,普及科學知識,鼓勵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節能減排,共同為保護花溪河的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短板剖析:改進的抓手
深度和廣度有限,內容待豐
在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的傳播過程中,雖然對項目的基本情況和成果進行了一定的宣傳,但在深入解讀環保知識、治理技術等方面存在欠缺。例如,對于一些專業的環保術語和技術原理,沒有進行詳細的解釋和普及,這可能導致公眾對項目的理解和認知停留在表面,無法充分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此外,對于項目的長期意義和對生態系統深層次影響的闡述也不夠充分,難以激發公眾從更宏觀的角度關注和參與環保事業。
覆蓋不足,協同效應待提升
盡管項目采用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但在某些特定群體的覆蓋上可能仍存在不足。例如,對于一些老年人或不常使用新媒體的人群,傳統的傳播渠道如電視、報紙等可能無法有效觸達。這部分人群由于信息獲取不便,對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的了解和參與度較低,從而影響了項目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更廣泛的影響力和共識。此外,在不同傳播渠道之間的協同效應也有待加強,以實現更高效的傳播覆蓋和信息傳遞。
監測缺失,評估不足
在項目的傳播過程中,缺乏對傳播效果的長期監測和評估。雖然能夠直觀地看到一些短期的參與數據,如活動現場的人數、線上話題的瀏覽量等,但對于這些數據背后所反映的公眾態度變化、環保意識提升程度等深層次影響,卻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這使得傳播策略的調整和優化缺乏數據支持,難以精準把握公眾的需求和反饋,從而影響了傳播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不利于項目傳播經驗的總結和推廣。
四、結語
本案例分析報告對重慶市巴南區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進行了全面審視。首先,項目通過多元化的傳播內容和渠道,成功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環保的良好氛圍。其次,項目的實施不僅顯著改善了花溪河的水質,還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整體提升,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典范。再次,公眾參與和互動在項目傳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科普講座、展覽等活動,增強了公眾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有效促進了環保理念的普及和實踐。最后,總體而言,花溪河綜合整治項目是一次成功的環保實踐,其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和推廣。未來,持續的公眾教育和參與將是確保項目長期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