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曾因喀斯特地貌帶來的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陷入“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困境。如今,這個森林覆蓋率達75%的小山村,通過“生態保護+文化賦能+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蛻變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證的“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年接待游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近1億元,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557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
“生態就是寶,丟了再難找”——這句寫入村規民約的話,是荊竹村發展的初心。面對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難題,村里組建黨員群眾護林隊,安裝20余個森林防火、垃圾預警數字化設備,接入街道“141”治理平臺,實現“數字+生態”聯防共治。
同時,投資1341萬元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項目,撫育林木2000余畝,修復裸露山體500余畝,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率均達100%。如今,75%的森林覆蓋率不僅守住了生態紅線,更成為吸引游客的“綠色招牌”。
“老祠堂變懸崖餐廳,烤煙房成‘無有圖書館’”,荊竹村以“微改造”理念保留石墻、灰瓦等傳統元素,打造“荊竹八景”,讓老村煥發新韻。村里深挖非遺文化,建成非遺傳習所和展覽館,開設蠟染、竹編體驗課程,開發“武隆山禮”文創品牌,培育100余名非遺傳承人。通過舉辦高山水果采摘節、組建“鄉村大學城”,吸引10所高校共建創業寫生基地,“藝術+生態”IP年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讓“鄉愁”成為可觸摸的文化產品。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荊竹村以“三變改革”激活發展動能。村里成立全民參股的強村公司,組建“鄉宿聯盟”,引導40余戶農戶改造閑置房為民宿,提供730余張床位;依托歸原小鎮等項目發展文旅產業,2025年上半年旅游收入近2000萬元;打造“尋夢園”等40余個農旅項目,種植高山果蔬4000余畝,年產值近5000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52萬元,80%村民吃上“旅游飯”,形成“村民護生態、生態引游客、游客富村民”的良性循環。
從“空心村”到聯合國認證的“世界最佳”,荊竹村的蝶變印證了“兩山”理念的實踐偉力。 其“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數字賦能生態共治”的經驗,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生態轉化”樣本。如今,這座喀斯特山區的小村落,正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的獨特路徑,書寫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時代答卷。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