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廣場舞終評演出現場。(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渝北區青年文藝夜校的手工課堂。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開州區巴蜀戲苑內,“壹圓劇場”文化惠民活動上演。特約攝影 王曉宇/視覺重慶
新時代的高品質文化生活,是讓群眾“出門見文化,轉角遇美好”——
42個公共圖書館、41個文化館、145個備案博物館、17個公共美術館,以及12150個基層文化陣地等,織就了一張巨大的覆蓋城鄉的文化設施網絡;每年2萬余場次“閱讀之星”、社區藝術節等品牌活動,超3.3萬場流動文化活動下基層,搭建起群眾家門口的“文化驛站”……我市打造的更豐富、更鮮活、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如綿綿春雨,浸潤城鄉群眾日常生活。
464個
全市現有公共圖書館42個、文化館41個;備案博物館145個、公共美術館17個;基層文化陣地12150個,公共文化新空間464個
3.3萬場次
每年舉辦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超2萬場次,流動文化活動進基層3.3萬場次
關上電腦,拋卻繁瑣的日常,步行來到離家不遠的圖書館安安靜靜坐下來,為自己的心靈“充電”;放下鋤頭,在家門口的地壩上,欣賞送文化進基層精彩的專業演出;打開手機,在軌道站點里借一冊“巴?掌書”,在通勤路上讀一篇有趣的文章……基于建設“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改革,我市打造的更豐富、更鮮活、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如綿綿春雨,浸潤我市城鄉群眾日常生活。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全面推進的這項改革,是圍繞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任務,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瞄準群眾需求基礎上,將文化設施嵌入小區、植入商街、融入公園,推動優質文化直達社區院落、鄉村地壩,通過數字化技術,在高鐵站、軌道站沿線建起“精神糧倉”,目前已有197個“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基本達標,實現了公共文化發展理念與實施效能的全面升級和拓展。
跨界融合 織密網絡
“圈”出文化新空間
25歲的鄧珺洺從事服務行業。辛苦的工作,常常讓她“能量耗盡”。一年前,她搬到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的新家,恰好處在“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內,她家公寓1樓設有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書房”,她的生活也悄悄發生了變化。
以往,下班休息時她喜歡刷短視頻,現在,她常隨身揣著一兩冊書。樓下的“城市書房”,讓她上下班就能順路完成借還手續,大大降低了借閱的時間成本。在讀了城市書房里關于心理學方面書籍后,她能根據客戶心理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被領導表揚“進步神速”。
新山村街道,是我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縮影。
城鄉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分布不均問題,在我市依舊存在。為解決這一難題,也讓特色文藝演出、精品文化展覽、惠民藝術培訓等有更多更好的承載空間,市文化旅游委在調研基礎上,按照“按需調供”原則,充分挖掘資源、整合社會力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城鄉一體化布局,提升存量、拓展增量,為群眾提供特色化、精準化的公共服務。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文化空間,我市充分挖掘“城市更新”中的社區存量資源。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的人和書院,是利用舊宅空間改造而成;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將荒廢8年的原江陵廠房建科的公房,改造為忠恕沱“忠”驛站;沙坪壩區則連片打造了12個紅巖城市書房、17個紅巖智慧閱讀驛站。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文化空間,我市深挖“鄉村振興”中的鄉土文化資源。長壽區的“鄉情文化驛站”,導入本地人文歷史等地方資源,為村民提供帶有泥土氣息的公共文化服務;北碚區柳蔭鎮攜手四川美術學院藝術與鄉村研究院營建“柳蔭藝術糧倉”,實現物質層面的糧食供應向精神層面藝術滋養的功能轉變;科學城白市驛川劇院是我市首個鄉鎮級川劇院,每月最后一周周四下午,公眾可在此免費觀看傳統川劇演出。
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文化空間,我市深化“文商旅”的各類資源融合。重慶圖書館與企業合作打造的世紀游輪分館、列車書屋、冷水風谷森林書屋,武隆區在景區打造白馬山浪漫書屋等,讓游客和當地村民就近靜享書香;中復北倉文化集團在江北北倉文創街區、涪陵816文旅小鎮分別植入北倉圖書館和星光書院,成為各類文藝、文創活動的集結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公共服務的雙提升;北碚區谷家文化空間是谷家餃子餐館與北碚圖書館共同打造的“飲食文化主題分館”,3000余冊藏書中有500余冊與飲食文化有關,讓群眾既享口福也飽“眼福”。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區縣、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四級全覆蓋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現有公共圖書館42個、文化館41個,一級館率分別位居全國第三、第二;備案博物館145個、公共美術館17個;累計建設圖書館分館1807個、文化館分館1287個,基層文化陣地12150個,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464個,全市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79平方米。近年來,全市152家公共文化空間獲得“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活動”相關獎項。更多的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時間延長到了晚間、周末及節假日,這使服務對象由老年人為主擴展到全年齡段人群,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的拓展。
精準輸送 直達基層
“圈”出文化新生態
“我是抱著提升‘隨手拍’水平的目的到夜校學習的,沒想到給我帶來了職業發展機會。”家住中央公園附近的市民楊陽很感慨。
攝影是楊陽一大愛好。為了提升拍攝水平,今年初,他報名參加渝北區“文以載道”青年文藝夜校。通過每周一次、連續8次的免費學習,楊陽的拍攝水平大幅提升,在公司也由普通的文員晉升為宣傳干事。
手機攝影、演員培訓等“潮課程”,是我市在推進“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中,根據年輕人的需求,大力引導社會力量自辦或與政府共辦的文化服務,也是將優質的文化資源送進基層的具體展現。江北區合作村夜校、兩江新區“意庫學院”、九龍坡區青年夜校、渝中區“山城美育夜校”等常態化開班,服務內容由傳統的歌舞、器樂、書畫擴展到攝影、插花、主持、茶文化、視頻制作等,服務對象拓展到青年群體甚至全年齡段,讓“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真正成為“百花齊放”的文化服務圈。
送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更多群眾有了在家門口欣賞高品質文藝作品、體驗文化項目的機會。
在巫山縣下莊村,由市文化旅游委牽頭組建幫扶矩陣,引入重慶川劇院等3家市級場館設立“基層黨組織共建基地”,持續輸送鄉村文藝會演、川渝農民畫聯展等高品質文化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在九龍坡區民主村的非遺小屋,重慶面塑、糖畫、巴勺臉譜等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讓人流連忘返;在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的社區惠民影院,每逢節假日觀眾場場爆滿;江津區沿十里濱江路打造“濱江之夏”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活動”,入選“全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庫”。
送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更多群眾有了在家門口參與高品質文化活動的機會。
梁平區針對6至12歲少兒開設的“都梁小柚花”公益素質教育課堂,融入梁平非遺資源,12歲“非遺小傳人”的竹雕作品斬獲市級金獎;聚焦推進“幼見大足”館校合作項目,大足區圍繞“石刻、五金、重汽、革命、非遺”五大文化,開展圖書館聯合幼兒園的多元閱讀活動,帶領幼兒發現“我們自己的故事”;南川區“行走的南小圖”以愛心圖書漂流為主線,破局鄉童閱讀困境;在開州區,“壹圓劇場”70%的劇目出自有一定文藝才能的群眾表演,他們中既有老師、機關干部,也有裝修工、快遞小哥、駐村干部;渝中區“樂響渝中”、九龍坡區“念念九時光”、大渡口區“花開的聲音”、渝北區“戲劇樹”、沙坪壩區“黃葛樹下龍門陣”等,在讓群眾業余時間有了更多文化選項。
近年來,我市推動“送服務”與“種文化”相結合,不僅每年舉辦“閱讀之星”誦讀大賽、“紅巖少年”閱讀大賽、鄉村“村晚”、“川渝樂翻天”、社區藝術節、戲劇曲藝大賽、廣場舞展演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超2萬場次,流動文化活動進基層逾3.3萬場次,還通過深挖在地文化特色,持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百強”品牌培育計劃,在各“生活圈”培育了較有影響力的服務(活動)品牌378個,每月常態開展群文活動超過6場次,較之前提升50%。近三年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滿意度位居全國前列。
數字賦能 便捷觸達
“圈”出文化新路徑
家住沙坪壩區渝碚路街道楊梨路社區的76歲老人丁德瑞,每天都要讀書,平均每周可讀完一本,因此經常跑圖書館去借閱。但現在,他跑圖書館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原來,丁爺爺在乘坐軌道環線去重慶圖書館的路上,發現離家10分鐘的沙坪壩地鐵站,新增了“巴·掌書”進軌道交通項目。憑借書卡或身份證,他可在自助借閱機上借書、還書,十分方便。
該項目是我市開展便捷高效公共文化服務的嘗試——在閱讀“一卡通”基礎上,市文化旅游委聯合軌道交通部門、全市公共圖書館共同實施創新性文化惠民工程,目前該項目已定制71臺智能借閱柜,安置在8條軌道線路、69個站點,覆蓋10個行政區人口約1100萬人,日均服務軌道交通客流400萬人次;形成“軌道交通網絡+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雙網融合的公共服務新模式,讓軌道站點既是交通驛站,也是“文化驛站”。同時,“一卡通”已實現與市內2841個借閱點及川渝174家圖書館通借通還,成為公共文化服務跨區域協同典范。針對未成年人群體,市文化旅游委聯合市教委實施了重慶市普通中小學生(幼兒)免費開通公共圖書館借閱卡工作,在全國率先全省域開創性推進建立未成年人全學段閱讀服務體系,惠及全市400余萬中小學生(幼兒),并每年常態面向新生開展此項工作,進一步拓展了閱讀“一卡通”的重點服務人群。
為了實現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的目標,市文化旅游委進一步做強“群眾文化云”和“智慧圖書館”平臺,持續提升數字資源存儲量和功能便捷度,優化視頻直播、線上藝培、線上借閱等服務。同時,加大投入謀劃建設了“文化·高品質文化生活”綜合場景應用,搭建起“逛場館、享閱讀、學才藝、觀演出、看電影、賞民俗、品展覽、聽講座、游景區、送服務”十大惠民智慧場景,開發基于實時位置的文化地圖,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群眾“手指尖”。
目前“文化·高品質文化生活”應用已歸集全市2萬余個各類文化設施,已發布5.7萬場文化活動;完成“百姓點單”配送累計15.3萬次,惠及3200余萬人次,應用小程序“渝快·文化生活”已在“渝快辦”、微信、支付寶等平臺上線,受到基層群眾的歡迎,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便捷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在贏得群眾的“口碑”同時,也贏得信息化建設的“獎杯”:應用獲評“2024年度數字重慶建設優秀成果”金獎、“2024年重慶市改革創新成果”(十大優秀應用)、工信部第七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5G+融合媒體專題賽全國一等獎,入選由國家廣電總局舉辦的2024年度“全國智慧廣電網絡新服務”數字文化新應用類別優秀案例。
您即將離開“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